我们谈宏观经济就躲不开GDP,但是和其他社会人文现象的调查数据一样,GDP只是对区域经济生產力的一个不完美的近似估算,在真正应用GDP来做分析或决策的根据前,先了解它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经济学家眼中的所谓“產值”并不等同于“贡献”,它本身不须要是有益或甚至是有意义的。例如我在前文《从少林来谈宣传和迷思》提到的诈骗手段,一旦金钱换了手,经济学就把它算是一笔新產值,也就是说被骗的人花了钱来购买那个经验,至于骗子编出来的这个经验到底是“娱乐”呢,还是“学乖”,经济学是不管的,反正已经卖了那个价钱了,就算是有那个价值。又如美国着名的香蕉人(Banana,黄皮白心的洋奴)章家敦每个礼拜都预言中国经济会崩溃已经连续14年了,期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经歷了至少一次经济衰退,唯一的例外恰是中国(我喜欢开玩笑说连坏了的钟,每天都有两次报的时间是正确的),但是这不妨碍章家敦发表1000多篇明显错误的文章,也不妨碍他所收的稿费被算进GDP里面去。
几年前美国的高能物理部落格《Not Even Wrong》发生了一个有关GDP的争论,有些Eggheads(蛋头,亦即不食人间烟火的学术界人士)宣称所有的新发明靠的都是以往物理界的发现,例如液晶电视靠了液晶的发现,所以GDP应该全算是物理学家的。这是犯了同样的误解;其实经济学并不在乎谁有什么功劳,產值只算给能收钱的人,所以在1990年代有几年Bill Gates一个人的產值比全世界的程式师加起来还多。当时我不但在那个部落格指正了他们的错误(因而被围攻),还指出高能理论界最高的產值来自Brian Greene所写介绍超弦的畅销书,但是既然里面都是谎言,所以他对世界的实质贡献其实是负值。联想力丰富的读者或许会问,诈骗所得算进產值,那么抢劫所得算不算?其实依经济学的逻辑应该是算的,但是经济学家怕政治方面来的指责,所以把它做为特例排除了。不过欧洲有几个国家(如英国)最近把贩毒和卖淫都算进GDP,那么抢劫就是下一步。
一旦定义了GDP,接下去就必须得到确实的数值。在主要经济体里一般是由政府相关单位每个月做一次内部计算,每月或每季公布一次。实际的手段是以会计和民调结合,所以不但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野和尚不明白全部的细节,絶大多数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也是似懂非懂,常常只依纸面数据来做论断,没有注意到GDP的计算公式不但随时间而变更,在国与国之间更是常有根本性的差异。例如美国的GDP里有超过10%来自住屋(租房的算租金,自有的算等同价值),而中国的却只有1%多一点,这并不代表中国房子建得有那么烂,而主要是会计方法上的差异。又如美国的医疗占GDP18%以上,中国却只有4%;美国的律师赚GDP的4%,中国的连0.1%的零头都没有;这些是政治社会制度不同的结果,大部分的客观学者认为美国的医疗和诉讼消费才是不正常不合理的。但是美国人仍然喜欢拿中国经济的消费额占GDP百分比低来说事;其实把住屋、医疗和诉讼三项去掉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比美国的还发达(亦即占GDP的百分比高);这部分是因为美国贫富不均很严重,而富人的收入有很大的百分比被存起来投资,另一方面,一般中產阶级的钱被房贷、医保和诉讼刮走了太多。
当一个国家有心作弊的时候,GDP的数字就更不可靠了。英国把贩毒和卖淫都算进GDP,就是为了满足欧盟的赤字规则(依GDP的百分比算的,所以GDP越高,赤字就可以越大)。我以前提过希腊在入欧元之前,对GDP和公债总额都做过弊。阿根廷过去15年的数字显示它是南美洲发展最快的经济之一,但是没人真的相信。印度不但每次校正GDP的时候都会把过去的GDP往下调,以便未来的GDP可以往上吹,自从新总理Modi在去年上台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推出全新的算法,结果GDP成长率浮肿的程度从歷史上的1%左右,跳到2-3%,以致连西方经济学家都开始质疑。但是印度的GDP公式是国家机密,所以也没有办法确认问题所在。美国人喜欢说中共的数字也灌了水;奇怪的是中国对过往GDP的校正向来都是往上修的,美国人却也假装没看见。
既然GDP的计算主要靠会计手段,那么它自然也继承了会计学里先天的局限,尤其是没有风险和机率的概念,所以帐目价值和实际价值可以相差甚巨。在有流动性高的市场时,可以用市场价格来弥补这个缺陷,但是有心人可以很容易地避开流动市场(如股票或公债)而改用金融衍生產品得到与现实无关的数字,前面提到的高盛为希腊做帐就是用这个办法。其实硅谷的公司很喜欢发价外期权(Out-of-the-Money Option)而不是股票,也是基于同样的金融工程考虑。报税也是一样靠会计;虽然价外期权很明显是有价值的,在会计上的价值却是0,所以个人不须要交所得税(在美国一般是36%),只要交低得多的资本利得税(18%)。这样的避税是合法的,只有当公司为了把价内期权(In-the-Money Option)假装是价外期权而偽造日期时,才算犯法。
经济產值依產品的普世性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适合跨国贸易的,如汽车、电脑、石油,另一种则是局限在本地的,如房地產、医疗、律师(和上面提到的美国GDP浮肿项目吻合,这不是巧合)。在前项强的国家就会有贸易顺差,如德国。理论上它的货币会因而增值,所以它的国内產品產值也会跟着上升;但是德国因为很聪明地把自己化为欧元区的一员,所以不但它和周边市场的匯率是固定的,而且欧元对其他货币的匯率也因为有欧猪成员而被平均下去,这样对德国的贸易更有利,副作用就是德国的GDP看来很不起眼,其实它的经济是强于这个表面数字的。美国则刚好相反;在过去40年有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照理美元应该跌下去,使它的本地性產值跟着降低,但是因为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所以它不顾贸易基础而持续坚挺,结果美国的GDP成长率很好看,从1975年到2005年的成长率居然和此前30年差不多,其实不但对外大部分只有金融收入而不是贸易收入,而且占了大半的本地性GDP是被严重高估的。人民币目前定价很合理,对美元稍低,对日元和欧元则稍高。人民币的匯率不能乱波动对实体经济也很有帮助,不但风险减低,而且靠做匯榨钱的对衝基金就不能来搜刮;缺点是不利于做为国际储备货币。
最近这两天传出消息,美国2015年第一季的GDP成长率被下修到负0.7%,很多中方的媒体和博客因此而开始唱衰美国经济(例如《汉唐归来》的小鸟,甚至还说明年之前美国就会崩溃)。其实美国经济虽然的确在2008年后进入了新常态,长期成长率从3%降到1.5-2%,但是这一季的坏消息主要不是暂时性的波动就是帐面上的假象。前者主要是恶劣天气,连绵的雪暴使生產力暂时降低。要谈后者则必须先解释一下中美GDP成长率的另一个不同;经济生產力当然会依时节而变,包括气候和节日都会影响生產,所以一般政府会试图把时节的效应过滤掉。中共的做法是把这一季的GDP与一年前同一季度的GDP相比来算年成长率(叫做“同比”),这是比较稳定简单的算法,但是这个数字是过去四个季的成长,而不是单季的表现。美国人则只用本季和上一季度(即去年第四季)相比(叫做“环比”),然后减掉从第四季到新年第一季的结构性变动,最后再乘以四(这整个过程叫做“Normalization”)。如果做得对的话,一年四季的成长率对过去几年做平均应该得到四个很接近的数字,但是近年来第一季的数字老是特别低,那么就很有可能是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把结构性变动算错了。商务部自己也注意到了,已经开始复查。在商务部做出结论前,我想假设有帐面上的错误是比较合理的。
【后注一】PPP(购买力平均)比Nominal GDP(依国际匯率计算的產值)要有意义得多,因为它解决了本地性產值定价不同的问题。但是它的计算需要很多民调的数据,不像Nominal那样主要只靠会计,所以比较困难,误差(Error)也大得多,不过偏差(Bias)就小很多。换句话说,做跨国比较时,应该注重没有偏差的Accuracy(准确性),而做同一国不同季的比较时,需要的是没有误差的Precision(精确性)。
但是PPP仍然没有解决会计方法差别(如中美对房租的不同计算方式)或结构性浪费(如美国的医疗体系和律师)的问题,所以在2014年中国的PPP GDP刚超过美国时,实际的经济总量大概已经是美国的120%。
【后注二】今天(2015年七月30日)美国商务部果然修正了过去几年的GDP成长率数字,所有的第一季都上修,其他季则下修;修正后的2015年第一季数字是+0.6%。
//联想力丰富的读者或许会问,抢劫所得算不算是產值//
没看完就笑喷了,想起那个有名的笑话--两个经济系学生吞狗屎而產生一亿鸡得屁。
不过,本人还是有个联想力更丰富的案例--自杀算不算?因为遗產易手到了继承人或政府手里.
我想经济学家写的狗屎比吃的多。
自杀在实践上是不算的,逻辑上很难说。辅助自杀絶对可以算的。
//自杀在实践上是不算的,逻辑上很难说。辅助自杀絶对可以算的。//
是的,因为自杀动机不易判断。
更要命的来了:
那现在在西方社会流行的安乐死.......辅助自杀絶对可以算的。那如果大量合法化,以至鼓励流行化,该產生多大的鸡的屁唷--天哪,我不敢想了!
好啦,玩笑话扯远了,我们就此打住了。
政府发放的救济金算不篹? 如算的话美国的经济是不会垮的, 因为它可以不断的印美钞?
不算,但是发钱让贫民站在街头假装扫街是算的。我记得2008年时,扁政权就这样做过。
“如算的话美国的经济是不会垮的, 因为它可以不断的印美钞”——
我想应该不行,印美钞须得有个度,否则超过了各国可以忍受的限度,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全世界集体放弃使用,和国民政府迁台之前的金圆券如出一辙,美国等于自掘坟墓了。
由此引申出一个我一直想请教孟源先生的关键问题:在全世界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美国印美钞的极限大概是多少?您在这方面有何见解?
//有几个相关数据:我google了一下,好像FED九年前公布过一次美元M3总量是103万亿(不知我查到的这个数据来源对不对),之后再也没公布过。而全球GDP总量现在大概是7、80万亿美元的样子//
印美钞的极限是很大的。Bretton Woods系统下黄金定价$35,自1973年美元可以自由发行后,现在黄金是$1200,增为34倍,亦即美国多印了约34倍。
我的资料是M3在2008年达到13万亿美元(你的数字是不是以人民币算的?),此后联储会不好意思再公布,不过QE总共将近5万亿,所以现在应该是18万亿左右,比美国一年的GDP略高。
18万亿好像没有很多,可是里面有很多是1970、1980年代发行的,那时的美元比现在的购买力强3-5倍。
此外,美国人只有在自己经济低迷的时候印钞,不管别人是否通货膨胀,这是一种期权(Option),它的价值和印的钞票本身是同一个数量级的。
GDP有些事,我是想不明白的,原来"產值"不等于"贡献"。
我请人盖栋大楼,花了一千万元,后来发现不对,又花一千万元把它拆了,楼起了,GDP算一千万元,楼塌了,GDP也有一千万元,楼起楼塌,原地无楼,和原来一样,但GDP是贡献了两千万元?
陶侃搬砖,早上由东墙搬到西墙,黄昏由西墙搬回东墙,日出到日落,庭院景象依然,但GDP上已大有进帐?
物理上,做正功,再做相同负功,两者相加为零,GDP计算上是两倍功?
阿扁的扩大就业方案,有扫马路的,去墓地割草的。墓地割了草,割完下个月继续长出来,也是一样,没改变什么,但GDP就是有进帐。
诈骗集团成立公司,聘请雇员,对社会做的是负功,但在GDP帐上也有它的贡献?
在台湾,我一年花50万请个佣人帮忙家务,我移民到纽西兰,请个人做同样的家务,要100万元。我得到的服务是一样,但在GDP计算上,台湾只有纽西兰的一半。
所以实际所得,有购买力的算法,或什么大麦克汉堡指数。过同样的生活,在不同国家付出的币值是不一样的,高所得国家也不必太羡慕,以币值算,他收入比你高,但事实上过得比你苦,可能还入不敷出。只有在甲国赚钱,乙国花钱,才会很划算。日本人有些跑到泰国去养老,就是这算盘。
好像只有进入交换体系,才算得上GDP。我种菜自己吃,实际上省了很多菜钱,但对GDP的计算是毫无贡献。自己做家务,做家俱,也都算不进GDP。若我去你家做,你来我家做,互发薪水,就算得仕GDP?若是,邻居间家庭主妇应该互换厨房做饭,互付薪水,家家户户如此,GDP大增。好像是玩笑话,但外食多的国家,就是互换厨房作饭。
是,是,是,是,是。
美国几乎在每一种让GDP浮肿的手段都做了,所以人均GDP看来比德国高60%还多,但是生活水准的差异其实即使有也是很小的。
台湾用PPP算的人均GDP比日本还高,所以中產阶级过得其实很舒服,但这是因为人工便宜,提供人工的下层百姓吃亏了。
也许该开始用GPI来取代,或者至少补充GDP了,王兄怎么看呢?
我想李克强已经改用他自己的GPI了。
不过GPI里的社会成本那项先天就没有帐可以算,所以误差很大,这是为什么它没有被推广的原因。
很多内容让我多年的困惑得到解答,感谢先生。看过一种说法,中国因为个体经济中大量没有上税,虽然零零星星,但是总量庞大,所以他们说中国GDP被严重低估,不知道有无道理。
一般国家会对“非正式经济”(“Informal Economy”)做估算,不过我不知道中国GDP在这方面的细节。
服务业中确实有大量的GDP没有计入统计,比如中国几千万个体工商户,用的是定额税,就是每年包税几百块。去年的新规定是,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月销售额不足3万元人民币的不用缴增值税和营业税(以前是不足2万不用缴),这里面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比如开一个餐馆,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外用餐时是没有讨要发票的习惯的,政府无从得知这家餐馆的真实营业额是多少。此外私营企业的逃税也很普遍,存在大量瞒报现象,营业额1000万的都敢申报100万,政府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这一块的GDP低估很严重。
农民自建房也是不计入GDP统计的,中国农民有好几亿,这个数量也是惊人的。还有关于房租,实际房租这一块,也存在大量低估,很多都是双方私下交易,并不通过中介公司。还有关于虚拟房租(也就是把自己的房子看做租给自己住,这种统计我一直觉得有点可笑),孟源先生上面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此项目在中国的总GDP中所占比例极低,大概是因为中国用的是只计入固定资产虚拟折旧的成本估算法,而不是用很多国家通行的市场房租估算法。比如日本用后者计算,虚拟房租居然是中国的几十倍,在日本总GDP统计中贡献了不小的比例,这就是统计准则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
话说我一直怀疑中共用如此统计准则也是为了韬光养晦的需要。不过现在来看,越来越瞒不下去了,美国也不是傻子。尽管有些西方媒体鼓噪中国高估了GDP,但我觉得美国的国家战略决策者们实际上并不这么看。
“中国用的是只计入固定资产虚拟折旧的成本估算法”没有错。你是学经济的吗?
你最后一段评论和我自己的猜想一样。我在这个博客讨论的一些实话,在美国大概只有白宫里面才听得到。
如果以美国17~18兆美元GDP来作基准,中国大陆GDP看起来真的不像是只有10~11兆的样子。
很多地方看的出来,像是车市销量,IPHONE销量,淘宝网成交量,股市成交量等....
我猜如果美国扣掉一堆灌水的GDP,中国加上一堆台面下没法统计的,美国目前真实GDP总量可能没赢中国多少,甚至有可能会输....
世界银行去年就宣布中国的GDP用PPP计算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中共官方当然马上就出来灭火。
“王孟源吧”旧文已刊登完毕,今后同步更新。亲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 ^_^ )
王兄,所以外部链接都不行,机器删帖,观察者网的链接都被视为含有色情内容╭囧╮,其他因敏感字改动的地方都标注出来了。
tieba.baidu.com/f另外【战略】亜太经济合作组织年会 一文中,“欧巴马一面嚼着口香糖一面走进人民大会堂”应该是出席水立方欢迎晚宴时照的。
谢谢更正。
想请教王先生对黄仁宇的 "大数据管理" 的看法。请问您同意他的说法吗?
我对黄仁宇或他的着作都不熟。
对近年来的大数据热潮,我是存疑的。在真正复杂的系统里,各因素的贡献不是线性的,而是有彼此加成或抵消的现象。但是大数据分析基本就是指纯粹从数据出发,而没有先对现象本身建立理论模型,所以这个分析基本上只能是线性的。线性的现象有是有,但是大部分算是低垂的果实,早已被摘下来了。
如果你是决策者,我会建议你不要迷信大数据,因为它基本上是丢给电脑的黑箱作业,到底线性假设对不对,很难看出来。所以除非是有理论根据,事先认为应该有线性反应,否则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对错无法判断。
如果你是从业人员,只为混一口饭吃,大数据用来自欺欺人很有效,你可以轻松吃一辈子不怕被抓包。
请问 Austin 网友所谓的 "大数据管理" 是否是指 "数字上管理" (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印象中,黄仁宇先生没有提过 "大数据管理",想请问一下出于何处?
感谢王先生如此快速回覆; 您说的没错;是 "数字上管理" 。是我的笔误。因为最近在看薛仁明的 "教养,不惑"; 书里有提到黄仁宇先生的"数字上管理" 。薛先生持不讚成的态度。我个人也觉得数字管理似乎有点以偏概全。薛先生是比较偏文史这方面; 我个人是学工程的。常看您的专栏, 深觉言之有物。今天看了您谈GDP的计算方法, 才知内中深有名堂, 一时兴起; 想知道从经济、金融的角度来看, 您的看法。多谢!
你问的很好啊。我早就想对大数据这个新潮流说两句话,可是有没有足够的题材写一整篇文章。很高兴这次有机会可以在留言栏做评论,希望解释得够清楚。
至于你提问的原意,抱歉我对两者都不熟,无从评论起。
我想为黄仁宇先生说句话。数字上管理 (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 和当今所谓的大数据并无关系。他提出 "数字上管理" 的年代,大数据 (Big Data) 尚未出现。以我对 "数字上管理" 的理解,因为中国古代科学水平的不足,政府无法用数目来管理中国,只能以道德规范约束官员和百姓。换句话说,所谓的 "数字上管理" 可以说是以现代科学手段管理国家,和 Big Data 没有什么关连。
又,我个人觉得光是看他人评论,经常会被误导。可以的话,应该阅读原着,避免单凭一句或一段话否定作者的意思。这是我的一点心得。 :-)
没关系,我原本就不是对个人或个别书籍评论,而是藉机对Big Data这个Fad说两句话。我在评语的第一段开宗明义,已经先说清楚了。
了解了! 数字管理的好处应该是不说自明了。想再请教:1)·从您的观点看, "数字上管理"有没有缺点呢? 2). 您所说的 big data 是线性的, 既然是线性的, 那应该是可以“预测”的; 请问对吗? 谢谢。
1. 那真的要看他书里的细节,我还是不要乱猜的好。
2. 我说的线性是数据分析用的Regression,在大数据应用上只能是Linear Regression。这在某些情形下是错误的假设。
容我再说几句。"数字上管理" 感觉是黄仁宇先生对现代商业社会运行的一种概括。黄仁宇先生在形容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转形成商业社会的时候,就是说中国已经迈入 "数字上 (可) 管理" 的阶段,中国不再仅由道德由上至下的管理整个国家。所以我想硬把 "数字上管理" 和某种技术手段做连结,进而评价其有无缺点,有点困难。要我说的话,"数字上管理" 就是科学管理和法律规范吧。张维为教授在 "中国震撼" 一书中也有引用到黄仁宇先生 "数字上管理" 的观点,有兴趣可以看看。以上供 Austin 网友参考。
与王先生一席话, 获益良多。谨拜谢!
哪里。大数据分析最早是用在金融这种虚拟產业上,刚好是我的本行,所以我兴致来了,多说两句。
能不能聊聊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关系,比如不算资源性国家,人均GDP和中位人均收入的比值在什么范围内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健康的?
你在《大停滞的真原因》的那张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中位家庭收入大约是五万美元出头,其实2013年的确切数字是$51939,同年的人均GDP是$52939,两者基本相同。2014年的美国人口是318900000,而家庭数是115227000,所以平均每个家庭有2.768人,那么人均GDP和中位人均收入的比值就是2.768×52939/51939=2.821。当然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国家,这个比值应该是1;如果是完全不平等的,比值会是无限大。
一般计算收入平等程度用的是Gini系数,它和上面的比值没有简单的函数关系。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国家,Gini系数应该是0;如果是完全不平等的,Gini系数会是1。Gini系数又分税前和税后两种,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3年的统计,美国的两个系数分别是0.499和0.380。这两者中当然是税后的才有真正意义,美国的税后系数在31个已开发国家中排名第二高(亦即极为不平等),仅次于智利。
我找不到中国的税后数据。税前的数字和美国相当,但是开发中国家一般会有较高的Gini系数。
>>例如美国的GDP里有超过10%来自住屋,而中国的却只有1%多一点,又如美国的医疗占GDP18%以上,中国却只有4%;美国的律师赚GDP的4%,中国的连0.1%的零头都没有;这些是政治社会制度不同的结果>>
感谢王先生辛苦的写文、让大家受益良多。
先生説中国税前的数字和美国相当,能有具体数字吗? 因为中国中央和地方、美国联邦和州政府税收计算有所不同,
俗话説政府钱多好办事、
怎样才能看出中美税收和国力强弱大小的関系?及未来的展望。
Gini系数的计算很困难(主要是逃税的收入很难估计),误差很大,不同的研究对美国税前Gini系数的估计从0.41到0.5都有,不过我认为Pew的研究似乎是最详尽可靠的。
中国的税前Gini系数一般认为是在0.47左右,所以我说“和美国相当”。至于税后系数,大概连专业机构也做不出来,我们也就不用乱猜了。
一般来说,GDP成长率越高,Gini系数也会越高,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中国并不算是很不平等的。
最近美国好像有新的变化:以前一直是准备用来对付中国的TPP (也不让中国加入)现在好像也准备让中国加入了。这好像是个很大的变化。先生能够能抽空分析介绍一下这里面的背景和动机?美国是不是受了亚投行的教训才改变的?中国最近又和韩国签订了互贸协议,90%的商品将降至几乎零关税。加入这个TPP对中国是祸还是福?多谢了。
TPP做为一个传统式的自贸协议,其实只是美国的次要目的。中国已经跟过半的TPP成员有了自贸协议(主要的例外是日本、美国和加拿大)。TPP成员中,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家(如南韩和台湾)。而且美国此前也已经和过半的成员签了自贸协议(主要的例外是澳洲和日本)。所以TPP在这方面,意义不大。
欧巴马急着签TPP的真正用意,是要藉此建立以往WTO没有的贸易规则。除了在版权和专利上,採用极为严苛和广泛的美式标准,最重要的是保护跨国公司,使未来各签约国不能自行决定会改变商业环境的国内法(例如禁烟)。澳洲和日本签了这个卖身契之后,基本上就对美国金主完全放弃主权,所以TPP有如葵花宝典一样,要先自宫主权才能入门。
中国刚要建立各类管理规章,而过去百年来任意以国内法规蹂躏外国公司的美国现在却不愿受他国法规约束,所以中国绝对不会笨到挥剑自宫。中方顶多藉口可能加入,来询问一下TPP的进度;是欧巴马故意扭曲事实,藉此编出中国要加入TPP的消息,主要还是要忽悠日澳两国乖乖引刀自宫。
学生吃狗屎產生1亿..不可能被纳入GDP..除非学生愿意缴税.......许多人认为大陆GDP被低估..如果此说为真..那大陆的经济成长率就被高估..因为城镇化..以前没算到现在可被计算...西方经济学家常质疑大陆经济成长率..他们没想到如质疑为真..那大陆的经济总量之前是被低估
我相信大陆的很多经济活动为了逃税是躲在官方统计之外的,所以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超出美国不只20%,本文中的估计是很保守的。
王先生认为中国未来会出现老龄化问题吗?全面二胎而不是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老龄化是先进工业国所面临的普遍现象,中国可能特别严重。不过这属于全国性计划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所以中共只要组织动员能力还在,处理它的能力也特别强大。
不全面开放生育,就在于维持计划生育的组织和人员,以备10年、20年后之需,绝对是正确的步骤。
刚刚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不知道王先生能不能解答,我google了中美2016年的gdp数字,无论在google还是wikipedia上显示的是中国的增长是6.7%,美国是1.6%,但奇怪的是中国的增长量仅仅是从11.06 trillion dollar 涨到11.2 trillion dollars ,但是美国方面竟然从18.04 trillion dollars 涨到18.57 trillion dollars, 我不知道是我理解错了,还是数学算错了,是不是google和wikipeida的数据弄错了,王先生能解答一下吗?
没有错。
$18.04T是2015年的美元,$18.57T是2016年的美元。直观上总成长是3.0%,其中含通货膨胀1.4%,所以GDP成长率=3.0%-1.4%=1.6%
中国的GDP还要受匯率影响。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所以用美元计价的增长看来不大。
以美元匯率计价的中国GDP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真的要比较中美经济的体量,至少应该用PPP计价,最好是看工业產值。同样一块美元的GDP,是工业,还是诉讼或金融,差别很大。
目前中国的工业產值约当美国两倍左右,所以人均只有后者的一半。要达到人均工业產值的齐头,大概是2030-2035年间的事了。届时美国约等于华东,欧洲等于华南,日本相当于一个省,臺湾。。。
谈到老龄化,有一个想法想与王博士交流一下。在不久的将来(30 – 50 年?),机器人(+AI)的大发展将会大量取代简单的人力劳动。普通人的担忧是机器人会造成人类的失业潮。可是在人口老龄化国家,机器人大发展是否会成为填补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不足的合适选择呢?
对中国这种人口老化有压力,又从政策上会坚持实体经济的国家来説,机器人的进步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