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8 05:36
我决定用《美国的欧洲战略史》做为第二场演讲的草稿。本文是为第三场而准备的。
习近平上任至今已有两年半了,我觉得他在第一任上给了中共政府三个核心任务,亦即由王岐山主导的反腐、李克强主持的经济改革和他亲自谋划的“一带一路”大战略。在这三者之中,又以经济改革为根本,其他两者主要是为它创造条件、取得资源(所以我不同意美国媒体常印的李克强被王岐山压下去的说法)。而李克强的经济改革,虽然有保障就业、整顿金融、防治污染等许多方向,它们都终究离不开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也就是產业升级。中共素来以实体经济为主,而实体工业的发展潜力取决于技术水平,因此在政治环境整理到适合的阶段后,习政权必然会出台系统性的產业扶持政策;这个政策就叫做“中国制造2025”,经过百余名专家三年的研究,最近通过了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查,即将正式发布其总体方案《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
虽然细节还没有公布,但是目前已知“中国制造2025”的整体政策架构将是所谓的“1+10”,亦即在一个综合的整体经济战略中长期规划下,分10大重点行业进行具体的推动和投资。这10大重点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数控机床(CNC Machine Tools)和机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造船、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学和医疗设备、农业机械。中共准备以十年时间获取初步成果,也就是在2025年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与美、日、德比肩;全程发展将在30年以上,目标是要领先全球。
当然中共近几年来,已经尝试过政策性地引领新兴產业,例如2010年爆发的光伏和风力发电热潮,结果是很快遍地开花,但是随即產能过剩,陷入低端的恶性竞争。李克强应该知道不能重蹈覆辙,会试图专注在突破技术瓶颈上,只是具体手段和实际成效目前还不能断言。中共其实已无路可退:在资本密集型工业產品中,如粗钢、造船、水泥、发电设备、化学纤维、手机、电脑和电视等等,大陆的產能都已接近或超过世界的50%,要再继续靠它们驱动经济成长是不可能的。而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Working Age Population)也已过了峰值,如果產业升级失败,则有“未富先老”的危险,再加上外界有美国虎视眈眈,届时连国家稳定和完整都可能成为问题。
虽然这个任务是很艰难的,中共却是全世界最有执行力的政治组织,所以我觉得成功的机会是比它的财政部长楼继伟所说的50%要高些的。其实中共在轨道交通和电力装备上已经差不多算是世界先进了,所以这两方面不会有问题;农业机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学和医疗设备、海洋工程及造船这四个方面,技术门栏比较低,在足够的资本和组织支援下,成功的可能也很大;新材料和航空航天比较困难,需要长期性的投资,但是即使没有完全赶上先进国家,仍有希望达成足够的进步来对整体经济提供重要的助益。
真正最关键的,我想是10大重点行业的前两项,亦即信息技术以及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前者我在前文《中共的下一个產业技术攻关:晶片》中已经谈过,最近有一篇台湾媒体人写的《电子业的好手们,快跳槽去吧!》(参见http://classic-blog.udn.com/powerecho/23190013)似乎认为中共的半导体工业已即将赶上台湾的水平。如果大陆能吸收台积电和联发科之外的所有台湾半导体资源,对追赶日韩应该会有所帮助。五年之后,如果连台积电和联发科都做不下去,那么逐步整合进入中共的半导体工业将是合理的结局。
至于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台湾目前还占有中阶机床的市场。两年前我在一场饭局,遇到一家台湾机床公司的老板,发现他们完全没有任何政府的统筹与支援,在规模上又受台湾式家族企业的局限,基本没有自行开发尖端技术的能力或意愿,只靠从日本引进。未来在德日和大陆的上下夹击之下,只怕撑不过2020年。机器人则是过去台湾和大陆都忽略的一个项目,现在中共成为世界的最大市场,要想在制造上也有自己的產业,其实是很自然的。我个人觉得这方面的技术门栏远没有像民航机那么高,大陆要自给自足只是时间的问题。
总结来说,我认为到2025年中共在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航空上会进入第二梯队,在其他方面(包括航天,亦即在十个重点工业中的七个半)则应该会完成进入第一梯队的目标。中国人素来只要能做得出来,就能以最低价做出来,所以一旦技术有了突破,商业上自然会成功。实体工业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有了这样宽广扎实的基础,要在上面发展数倍產值的服务业,完全是水到渠成,那么未来十年要有每年7%的平均成长率,也会十分轻松的。至于那些目前在產业阶梯上只高大陆一级的竞争对手,他们将是最大的输家。
【后注】只隔了一天,《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正式公布了。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篇报导: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5_05_19_3200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