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9 02:06
半年前,我在前文《中共打入美国的铁路市场》中曾提到大陆有两个铁路列车的制造企业:南车和北车;当时的消息是李克强正在考虑将二者合併。熟悉大陆股市的人应该知道后来两家公司的确合併了,股票市值还随即大涨,使合併后的中车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铁路机车制造商。今年三月18日,另外两家中共的国营企业也宣布即将合倂,这两家分别是我在前文《克里斯蒂娜的玩笑》提到的负责引进西屋电气公司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国核技”)和大陆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电投”)。国核技和中电投关系向来密切,高级主管常有互调的歷史;而且中电投是五大发电集团中唯一具有建设和营运核电资源的一个,其中又以营运牌照最为重要,因为国核技原本只涉足反应器,不像中核和中广核一样具有开发和营运核电站的垂直整合能力。这两家合併以后,旗下的核电站总量将与中核和中广核之和相当,必将成为未来大陆核电业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原本已经有人开始揣测国营企业(“央企”)合併不会只是孤立事件,结果前天《经济参考报》登出文章,引用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宣称“央企将进行大规模兼併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目前中共有112家央企,如果这个报导可靠的话,那么有很多企业将必须三合一,这是极为激烈而少见的。再考虑到每一个合倂都应该要经过长期仔细的斟酌、计划和执行,在这么早的阶段就定下一个如此极端的量化目标,是相当不科学的,而且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混乱和浪费。李克强既非疯子也非傻子,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夸大的谣言,有可能是为操弄股市而做出的。果然,昨天如中国石化(Sinopec)+中国石油(PetroChina),宝钢股份+武钢股份,中海集运+中国远洋等具有央企改革整合的“概念股”随即表现强势,均以涨停板报收。
虽然减至40家应该是个太过极端的谣言,合理稳步地进行央企合併,可以说必然是未来几年的改革重头戏之一。在经济上的好处,包括(1)避免在国际市场上彼此恶性竞争,这是南北车合倂的主因;(2)在產能过剩的行业,例如钢铁工业,合倂是重建市场秩序的必要步骤;(3)加大企业规模,促进垂直整合,有益于提升经济效益,建立良性市场结构,加速推进產业升级,这应该是整合核电业的主要考量。在政治上,央企主管的党内地位很高,太多的央企不易监管,使这些企业往往变成帮派山头,不但是贪腐的温床,而且独霸金融银根、阻碍国家经济政策的推行。习近平政府在反贪的第三年,已经有余力针对央企高管进行整顿,那么在既得利益者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自然是进行深层改革的良机;也就是李克强应该是紧跟着王岐山这个开路先锋来进军的,希望能一劳永逸,让新一代的央企成为新常态下,大陆经济迈向先进国家地位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我对核电向来情有独锺(参见前文《永远的未来技术》),所以在此简述一下中国核电工业的现状。目前营运方面有长期、稳定而丰厚的利润,是个很吸引人的行业,可是如前所述只有中电投、中核和中广核有牌照。业内的传言是国务院可能愿意再发一个牌照,以形成四分天下的局面,而争夺接下去这张入场劵的,基本上就是核岛建设工程的霸主,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核建”),和五大发电企业之首的华能集团公司(“华能”)。原本在五大发电企业中排名第二的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大唐”)也有兴趣,尤其是因为中电投在五大中最小,却在核电方面举足轻重,大唐觉得自己实力更强。但是中电投和国核技合併之后,一夕之间成为业内的大猩猩(英文是“800-Pound Gorilla”),大唐要等新牌照的排名就因此而掉到最尾了。好玩的是,中核建和华能涉足核电营运,靠的却是同一个由清华开发出来的高温气冷堆技术:目前在建的200MW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厂是华能的,而中核建则刚在本月稍早拿到核准,将在2017年开始建造江西瑞金600MW的第一座商用高温气冷堆(实际上是三座示范堆并联的结果)。总之,从当前的五大电企+中核建+中核+中广核,应该在两三年内出现四或五个垂直整合、拥有全线技术的核电巨人。当然如果在外销上出现南北车式的恶性竞争,李克强或许会推动进一步的合併。
下面是一段Non Sequitur:我今天刚好看到新闻(参见http://cheerunion.org/),台湾的代表队在国际啦啦联盟(International Cheer Union,ICU)的2015年锦标赛中,击败美国队,荣获Coed Premier(男女混合最高组)的冠军。啦啦队是美国学校运动伤害最严重的活动,而它本身实在不算是一项真的“运动”。而且美国学生只管追求虚荣,不顾读书,所以男生打球、女生啦啦,啦啦队和年终舞会(Prom)一样是美国教育失败的表徵。当然从罗斯福的观点,他牺牲了那么多人命才建立几世不朽的美国霸权,正是要让后代能有当白痴的自由和玩啦啦队的任性。我只是奇怪,台湾政治无能、社会混乱、经济停滞、前途渺茫,却成了自由和任性的冠军;美国人高兴了就可以靠美元霸权去敲诈出几万亿美元,台湾人不知是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