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5 20:16
我曾在前文《一架F22戦机完胜中共空军?》里简单提到了现代隐身飞机与反隐身雷达之间的发展兢赛,在本文我将补充一些细节。
一般讨论雷达对飞机的探测,用的单位是截面积(σ)。以Su-27为例,报章杂志上常称其正面的雷达截面积为5平方公尺,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下面的简单示意图里,我们可以看出雷达的波束是锥状的,这个锥形的截面通常是圆形,而这圆形截面的大小(C)会与距离(r)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C=s×r^2,这里的s是锥形顶端的三维空间角。如果我们做以下的两个假设:1)雷达波的功率(P)平均分配在这圆形截面上;2)目标拦截了一部分(σ/C)雷达波并将之向四面八方均匀散射,那么反射波的总功率就是P×σ/C,而既然四面八方的圆周总面积是4πr^2,则雷达接收天线(假设其有效面积Effective Area=A)将收到其中的A/4πr^2,所以雷达收到的反射波功率是两者的乘积,即P×σ×A/(4πr^2C)=P×σ×A/(4π×s×r^4)。所以雷达的探测能力与发射功率P成正比,与波束寛度s成反比,与雷达接收灵敏度A成正比,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而与σ成正比。这里的σ就是一般所谓的雷达截面积。
既然雷达截面积σ并不是真正的截面积,只是代表雷达波被散射回原方向的一个等效变数,那么不同的形状就会造成不同的σ。可是原本雷达截面积只能用测量飞机模型对雷达波的反射来决定,对设计师来讲,要如何减低σ这个问题是千头万绪,无从着手。但是在1964年,一个默默无闻的苏联数学家Pyotr Ufimtsev向一个很不重要的大学的内部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scow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ing投了一篇论文,叫《Method of Edge Waves in The 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如何计算边界波的绕射》),给出了从飞机表面形状来计算雷达截面积的方程式。苏联的保密审查员有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偏见,以为本国的基础研究成果没什么了不起的,就让那篇论文发表了,而且还可以寄到美国。十年后,洛克希德(Lockheed)的一名工程师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这篇论文,认出它是稀世珍宝,由此开发出了世界第一架隐身飞机,也就是F117。
因为40年前的电脑还很原始,F117的设计师们不能探索太多不同的形状(连曲面都不能算,只好用平面拼出一个好似刀削斧切出的形状),所以只好专注在隐身性能上,结果气动效率很低,超音速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做为攻撃机(Ground Attack Aircraft)使用。到了1980年代,美国的隐身技术进步了,才做出隐身和气动性能兼顾的B2轰炸机;到了1990年代,才做出世界第一架超音速隐身飞机,也就是F22。B2和F22都号称将雷达截面积降低了四个数量级,也就是雷达截面积降到了类似其大小的非隐身军机的万分之一,所以敌方雷达对它们的探测距离就应该缩减为十分之一(因为雷达的探测能力与σ成正比,而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以台湾的F16装备的AN/APG-66雷达为例,其对戦斗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为140公里,如果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14公里,那么F22自然可以轻易地在80公里外发射AIM-120中程空对空飞弹将它撃落,自己则轻松掉头飞走。
可是隐身技术真有这么神吗?苹果每一代的iPhone都号称比前一代快三到四倍,你相信吗?其实新的iPhone在几百个测试里只要有一个加快了三四倍,苹果就会高高兴兴地用这个数据,那怕用户的实际经験是只快了30%。要是所有的测试都快不到三倍也不要紧,苹果把作业系统稍改一下,让旧的iPhone慢下去,三倍的比率自然就出来了。隐身技术也有点像iPhone: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四个数量级是作弊吹牛出来的(这涉及高度机密的技术资料,结论无法确定);就算没有夸大,这个数据的确是只有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才可能达成。
有哪些条件呢?雷达波并不是只有一种,做为电磁波,其最重要的特症就是有不同的频率(f);由于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速度基本上等同于真空光速(c=3×10^8公尺/秒),其波长(λ)便自然与频率成反比,即c=f×λ。一般来说,军用雷达波依频率/波长分为以下几个波段(UHF在雷达行业里的定义和通讯用的略有不同):
波段 频率 波长
HF 0.003-0.03 GHz 10-100公尺
VHF 0.03-0.3 GHz 1-10公尺
UHF 0.3-1 GHz 30-100 公分
L Band 1-2 GHz 15-30 公分
S Band 2-4 GHz 7.5-15 公分
C Band 4-8 GHz 3.75-7.5公分
X Band 8-12 GHz 2.5-3.75 公分
Ku Band 12-18 GHz 1.7-2.5 公分
最早的对空雷达是1936年英国的AMES(Air Ministry Experimental Station,空军部实験站)Type 1,用的是25MHz/12公尺的HF(High Frequency,高频)波段。但是雷达设计师们马上就开始研究频率更高的雷达,到二次大戦初期,絶大部分的雷达已经改用VHF(Very High Frequency,甚高频)波段;这主要是因为收发天线的尺寸都必须与半波长类似,波长越小,天线也可以做得越小(这对动辄有上千单元的现代阵列天线尤其重要)。因为电视广播用的也是VHF,台湾人应该对其天线很熟悉,它是鱼骨形,学名叫“八木天线”(Yagi Antenna),因为它是在1926年由东京帝国大学的两名教授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郞所发明的。日本人也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所以根本不知道这发明有多重要;到1928年。八木教授在美国的学术会议给了演说,八木天线立刻传徧英美。日本军方要到1942年攻下了新加坡,才第一次看到这种天线,在雷达的说明书里读到Yagi Antenna,不明就里,还特别把被俘的英军雷达技师从戦俘营里找了出来询问,这才知道Yagi是“八木”的英文翻译。
【待续】